天津大学家教中心网
十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③刺激因素: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过度。
(2)危机的发生和表现
①发生: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
②表现:银行失去信用倒闭——企业没有资金破产——工人失业。
(3)特点:影响范围广(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
(4)影响
①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119.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影响。
(1)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危机加剧;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恢复银行信用。
②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行动”。
③调整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①积极方面: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郑大家教中心网
120.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表现、实质和影响。
(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接受凯恩斯主义;工人阶级长期的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吸收。
(2)表现: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生产社会化;“人民资本主义”——资金社会化;“经营者革命”——管理社会化;福利国家的出现——分配社会化。
(3)实质: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从而使发达国家在二战后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②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滞涨”现象的出现。
(5)70年代后的新调整:西方国家纷纷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发展新经济。
天津家教中心网
121.分析“福利国家”出现的前提条件、资金来源、特点、实质、影响。
(1)前提条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
(2)社会福利资金组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3)特点: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5)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①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弊端: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