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家教20年高考押题卷语文


来源:天津大学家教网 日期:2020-4-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澶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天津家教 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幽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宋代的兵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二是抓夫,在军情紧急、兵员枯竭的情况下,也实行强制征召。三是配隶,即让罪犯充军。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士兵的来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各类人员混杂,士兵地位极低。致使很少有人愿意当兵,即使被迫当兵也想方设法逃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成为社会共识。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上推行禁军、厢军互补的制度,随着禁、厢互补制度的异化,特别是厢军逐渐转变为吸收消化不合格禁军的重要载体,厢军成为禁军的养老之地,战斗力严重退化。

安史之乱爆发到唐朝走向衰落后,中原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辽东、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等产马良地全部丢失。而燕云十六州地区被辽占领后,更是使宋失去了传统上最重要的防御生命线——东段和中段长城。过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北宋已经无险可守,辽突破长城阻隔后,挥师南下更为便利,因拥有长城以内农业区的各种经济资源,可为军事行动提供充足的补给,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优势。

历史是一面镜子,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一个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丧权辱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天津家教

A.宋朝统治阶级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大大限制了武将的权力,武将的地位却并没有实质变化,指挥的机动性并没有受到限制。

B.宋朝统治者实行消极防御、以和缓战的战略,在“澶渊之盟”后,战争手段被逐渐放弃,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

C.宋朝的兵员素质不高,军队组织结构僵化落后,致使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庞大的军队与较少的经费投入没有得到预期效果。

D.养马场和战略要地的丧失,使宋军缺少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和屏障;此消彼长,敌对方的资源得以丰富,军事优势增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原文第二段中提到武将的地位大大降低,指挥的机动性也受到了极大限制。B.“战争手段被逐渐放弃”与原文第三段意思不符,应为“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C.“庞大的军队与较少的经费投入”有误,原文第四段中的信息为“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指出宋朝国富军弱的现象,第二、三、四、五段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宋朝军弱的原因,最后一段提出警示——国富不等于国强,振聋发聩。

B.第二段指明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削弱武将兵权,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

C.第三段首句是本段的中心句,然后举例论证。第二、三两段主要是从宋朝统治者的主观意识角度分析导致宋朝军弱的原因。

D.第四段指明宋朝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造成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社会共识;第五段指明了战略要地的丧失也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以上两段是从客观角度分析宋朝军弱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宋代士兵的来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想方设法逃亡”,这才造成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社会共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朝的社会繁荣和“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负面记忆,对天津家教现实都有借鉴意义,能促使我们反思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B.以文制武策略,致使武将地位下降,加之剥夺了武将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力,极大挫伤武将戍守边关、报国杀敌的积极性。

C.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成为当时世界之最,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策略及以和缓战思想并没起到积极作用。

D.宋朝国富军弱的历史启示我们: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我们在建设强大、繁荣经济的同时,也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项中“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策略及以和缓战思想并没起到积极作用”理解错误,这样的策略及思想对“国富”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南方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材料三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到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摘自《大众日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B.“国内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且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原文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