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晨读晚背8中


来源:天津大学家教网 日期:2021/1/19

天津大学家教中心网

二、文言短篇阅读
郑大家教中心网
陈蕃方峻民敬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①郎中。遭母忧②,弃官行丧。服阕③,刺史④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⑤。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⑥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⑦焉。字而不名⑧,特为置一榻,去则县⑨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稍迁,拜尚书⑩。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11。
 (《后汉书·陈藩传》,有删改)

注释:

1.除:(被)授予。2.遭母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丁艰”。3.服阕: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义同“除丧”“除服”。阕,终了。4.刺史:古代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东汉末将一部分刺史改为州牧,居郡守之上。魏晋后一般称刺史。隋唐改州为郡时称太守,改郡为州时称刺史。宋以后废,但习惯上仍用作知州的别称。5.太守: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6.引:避开、退却。7.致:招引。8.字而不名:“字”“名”,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字、喊名字。“字而不名”以示尊敬。9.县:悬的古字,悬挂之意。这也是“县”的常见义。10.尚书,既是书名,也是官职名。《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11.高,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高尚的品格。

常见字解析:引

引的基本释义:(1)拉开(弓)。西汉刘安《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2)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南北朝郦道元《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拉;牵引。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4)延请。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5)带领。西汉司马迁《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6)招出;牵连。汉代班固《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7)拿;举。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8)招引;引来。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9)避开;退却。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10)掉转。出自: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推导过程:

引,会意字。金文和籀文“引”就是拉开弓的示意图,由此产生了“拉弓”的含义。引申表示拉、招来、诱发、、调转、避开、引证等含义。以后的字形由“弓”和“丨”构成,“丨”有“长”的意思,引申表示加长,整个字的意思是“弓”和“弦”之间的距离加长,由此也能形成上述意思。

成语助记:

引风吹火: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以瞽引瞽(yǐ gǔ yǐn gǔ):让盲人给盲人引路。比喻让愚昧无知的人去引导愚昧无知的人,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引咎自责: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高翔远引:形容避世隐居。

引喻失义: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因锥刺股: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火引冰薪:用火引燃冰冷的薪柴。常比喻用温情感动性格孤僻冰冷的人。

箕引裘随:比喻子弟能继承父兄之业。

引水入墙:比喻自招灾祸。

天津家教中心网